南京医科大学 薄蓉蓉 冷明祥
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适当增加大学本科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扩大课程的可选择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真正把“水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金课”迅速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词汇和热门话题,引发高等教育界广泛而深入的讨论。“金课”建设也成为高校一流本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和重要抓手。“金课”这一命题的提出是基于对高校本科课程教学现状的准确判断和客观扫描,对未来高校本科教育和一流本科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推进“金课”建设过程中,无论是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探索者都要对“金课”建设的基本概况形成必要的认知,这一认知便是“金课”的内涵和“金课”建设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形成“金课”建设的相关理念与措施。事实上,在推进“金课”建设的过程中,是存在诸如理念、动力、制度和氛围等方面障碍的,对“金课”建设的实质效果产生负面的作用。本文从理念认知、动力机制、制度安排和氛围营造等方面着手,深入分析“金课”建设面临的现实障碍,并提出“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为高校“金课”建设指明方向,服务我国一流本科教育的建设目标。
一、高校“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
(一)高校“金课”的基本内涵
“金课”一词是在2018年6月21日,由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随即在高等教育界掀起一股研究、实践‘金课’的热潮”。同年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了《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指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
关于“金课”的基本内涵,“在该文件中可以概括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具体内容为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其中,高阶性指的是大学本科教育在教会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与锻炼学生素质方面有机地融合,力求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作为教育的理论研究者,要认识到课程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灌输,而是将知识、能力、素质等三者结合,体现出高等本科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二是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不是墨守成规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在课堂上能够与教师进行良性互动;三是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教师不再是答案的掌握者,而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去发现和探究学习结果,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还可以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充分展现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实效性。挑战度是指课程要有一定的难度,不是学生自习就能够完全掌握的,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适当的讲解才能获得更加充实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的备课内容更加丰富,课程结构更加合理,课堂节奏要适当。同时,对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主要表现在学生要在上课前做好课程预习,课堂积极思考,课后善于总结,才能增强学习的获得感。
“金课”的丰富内涵,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文件中也提到,要整顿高校的教学秩序,就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由此可见,“金课”是相对于“水课”而言的,所谓的“水课”就是低阶性、普遍性,教师不用心和学生有抵触性的课。通过“水课”的案例和教训,为塑造“金课”积累经验,为“金课”建设形成更加成熟的认知。
(二)高校“金课”建设的意义
1.“金课”建设是高校本科教育转型发展的立足点
传统的本科教育观念是以学校开设的专业数量为重,以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专业个数为发展的立足点,对教师的要求仅限于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对专业内涵的提升。“金课”建设的推行,是本科教育开始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学校开始在专业课程上要求课程质量,在教师能力上要求提高综合素质。本科教育由重视量的发展朝着重视质的方向在迈进,要求在课堂一线的教师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具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由此看来,教师是打造“金课”的重要引领者和践行者,这需要从加强高校教师课程能力方面着手,从教师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出发点,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发挥高校本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可见,“金课”是以教育的主体为出发点,以课程为支撑,从最微观的区域开始改革,从而实现本科教育的转型发展。
2.“金课”建设是增加学生教育实际获得的关键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不平衡不充分在高等教育领域也有直接体现,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的理想获得与实际获得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就是教育领域中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人格的培养以及人格塑造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最直接的表现。“金课”建设是对教师在课前准备、课程内容及课后对学生的成长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是将课本知识传输给学生,还必须充分掌握在课本之外的扩展性知识和引发学生思考的知识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缩小学生在高等教育过程中理想与现实之间学习获得感的差距,助力学生在教育的实际获得上实现增量发展,将善于考试型的学生逐步转变为各方面均衡发展的、拥有健全人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3.“金课”建设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目标的突破口
“双一流”建设是目前高等一流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建设“双一流”的关键点在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而考量本科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课程建设,推行“金课”建设,是改善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突破口,最终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在课程建设方面的“金课”观点,是教育部在教育领域提出的新的概念,也是教师在教学上要接受的新的教育理念,同时也是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起点,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教育教学技能的阶梯,是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机遇。与此同时,“金课”建设的推行,有利于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可见,对于“金课”建设,每位教师都应从旁观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着力打造“金课”,既是实现一流本科教育的“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有力举措,也是更好落实一流本科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突破口。
二、高校“金课”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开展“金课”建设理念存在分化
课程建设理念是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高校开展“金课”建设,最重要的是高校建设的实践主体在课程教育理念上要持统一的观点,为高校开展教育建设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减少阻碍。然而,高校课程建设的利益主体是高校教师,在推行“金课”建设初期,大部分利益群体认为目前的课程教育没有出现太大问题,学生可以接受,教师能够轻松应对,没有必要去另起炉灶,打造新的“金课”建设。由此可见,这些利益群体只看到建设“金课”对自己负面影响,认为“金课”建设可能会增加自己的教学负担,而并没有对“金课”进行深入的了解,对“金课”的核心概念“两性一度”仅浮于表面的理解,缺乏更深入的研究。教师对“金课”的意义没有认识到位,自我感觉“金课”没有想象中的效果那么明显。教师们忽略了“金课”建设对教师和学生产生的重大价值和重要意义。正因为如此,教师们在课程建设理念上就存在一个分歧,没有达成课程建设目标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金课”建设的推行。
(二)教师主导“金课”建设动力明显弱化
高校教师既是高等教育课程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也是课程建设的主导者。高校课程建设的原动力是高校教师对课程支持力度的重要体现,“金课”建设的推行是检验教师对高校课程保持持续动力的本质要求。教育部在2018年8月印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表示新的教育政策是整顿高校的教学秩序,“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根据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现状,在推行高校“金课”建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金课”的推进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对课程进行研究,创新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法,以保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仍有少部分教师对“金课”建设不理不睬,他们在课程的开发、设计、研究和创新方面动力不足,课程的主要实施者认为在课程选择和研究上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维持高校课程的现状比改革更省时省力。同时,高校教师也作为课程的主导方,他们对“金课”建设缺乏积极的内动力,使“金课”建设在推行时就困难重重,这与国家的教育政策和课程在实施环节存在脱节的情况,不利于高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发展,对培养新时代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形成阻碍。因此,高校一线教师对“金课”建设的动力明显弱化,是“金课”建设在推行中缺乏动力的关键因素。
(三)学生参与“金课”建设意识着实淡化
学生是高校本科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课程学习的主体,课程最终教育的实效性是通过学生这个主体反映出来,学生的参与性是课程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对本科教育课堂的观察,大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在逐渐地弱化。相对国外学生而言,中国学生在学习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经过高考的模式的培养,已经形成按部就班的被动性学习习惯。因此,对于大学本科教育的现状是严进宽出的状态,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进入大学的门槛,在毕业时能够取得毕业证,对自己在本科教育阶段的表现就会漠不关心,在各方面都缺乏上进心。高校教育对“金课”的推行,严格要求对学生实施“两性一度”的标准,这对于长时间处于一种松散式被动学习的学生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对于部分具有较强自我实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的学生来说,能够很快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在互联网日渐发达的背景下,大学生的空余时间变多,学生的娱乐项目也日益增多,互联网的大环境诱惑和占据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这类学生对“金课”的接受度是较低的。在高校本科教育中,学生是课程的主要参与对象和受众群体,学生主体意识的淡化、参与意识的弱化对“金课”的推行增加了难度。
(四)社会支持“金课”建设氛围有待强化
课程建设虽然是学校建设的一方面,但更需要的是社会在资金、技术、氛围、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社会的支持为高校课程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保障。通过广泛的社会资源与高校课程需求相结合,营造和谐的“金课”建设氛围。社会上的校友资源是高校课程建设的宝贵财富,优秀校友的表现是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效果的标杆,校友资源是“金课”建设的内推力。同时,社会上的产业资源和行业诉求是课程建设的最终输入场所,他们的支持是高校“金课”建设能够持久发展的指向标。广泛的社会资源与高校“金课”的发展态势和课程发展需求相结合,能够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上有一个良好的保障,在高校教育资金方面进行投入,在高校未来课程开发后学生的评价方面进行运用。这样,可以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一个教育闭环。就目前状态而言,高校的“金课”建设是高校呼声的号角,社会的支持度和参与性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如果社会支持的力度有所增强,社会的参与度有所提高,“金课”建设的局面就增强了一股助推力,“金课”建设的氛围是和谐美好的。
三、高校“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校“金课”建设既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重点,也是未来本科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在高校教育新趋势和质量提升的要求下,“金课”建设的推行有着非凡的意义。立足于目前高校“金课”建设的现实困境,需要推动实现教育教学主体信念整合,强化“金课”建设主流认知;充分考虑教师主体基本发展诉求,激发“金课”建设内生动力;深度结合学生日常课程学习实际,转变“金课”参与学习思维;整合高校内外课程建设优质资源,形成“金课”发展建设合力。
(一)强化“金课”建设主流认知
教育教学主体信念是对“金课”建设形成主流认知的重要因素。现在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信念不强,主要是因为教育教学主体,在认知习惯中认为“金课”建设并不能迅速地给自己带来利益,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力比较小,而科研成果的技术含量较高,对自身的职称评定和发展更有帮助,因此,教育教学主体在“金课”建设的信念重点上产生偏差。可见,推动实现教育教学主体信念的整合,强化“金课”建设的主流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思想认识层面的角度出发,高校应从思想上进行疏导,加强教师对“金课”建设更深层次的认识,强化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同感,提升教师在课程建设方面的获得感,使教育教学主体在思想信念上形成统一的认知。此外,高校还要通过讲座、课程沙龙等丰富的形式对教育教学主体进行课程培训,增强教师之间的对“金课”建设的学习和交流,强调一线教师在“金课”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广泛宣传“金课”建设的基本常识并动员一线教师进行学习,通过多途径了解“金课”建设的意义,掌握“金课”建设的方法,发挥“金课”建设对学生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二)激发“金课”建设内生动力
教师主体的基本发展诉求是推动高校“金课”建设的内生动力。根据目前教师对“金课”建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来看,一是教师对“金课”建设没有太大的兴趣;二是高校没有满足教师主体的基本发展诉求,给予教师的激励机制奖励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激发教师对“金课”建设能力提升的兴趣,影响教师对“金课”建设的积极性。从激发教师对“金课”建设内生动力方面考虑,高校要积极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将“金课”建设过程与教师职称的评定和绩效奖励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奖励机制;对积极参与“金课”建设并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进行必要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不仅如此,还要对在“金课”建设的研发和效果方面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丰厚的物质奖励,为大家在“金课”建设方面树立榜样,对大家形成榜样示范的作用,这样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金课”建设的开发中,形成强大的“金课”建设的合力。在教师主体基本发展诉求方面要以激励机制为抓手,以过程评价为关键,以效果体现为重点,激发教师“金课”建设的内生动力,打造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水平过硬的“金师”队伍,积极引导高校教师投入到“金课”建设的实践中。
(三)转变“金课”参与学习思维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落实“金课”建设,淘汰“水课”,对“金课”建设质量的要求已经成为当下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共识。高校教育主体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根据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深度结合学生各种课程的学习实际,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停滞不前,针对学生学习的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方面,从侧面进行引导,转变学生墨守成规的学习思维,实行课堂内外的互通,引发学生的问题的意识,从而使教学知识先行进入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金课”建设的学习实践中。高校教育主体的“金课”建设在课堂上要着重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要体现时代性,课程实施的方法和途径要体现创新性,课程考核标准要确保具有挑战性,一步一个脚印,通过以点带面,在班级内选拔优秀学生,并对重点学生要积极培养“金课”思维,扎实稳步推进高校“金课”建设,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认识到在日常课程中,“金课”已经成为课程教育的现实,彻底改变自己固有的、守旧的、安于现状的学习思维,认识到“金课”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体会到“金课”对学校发展建设的意义。
(四)形成“金课”发展建设合力
高校内外的课程建设优质资源是形成“金课”发展建设合力的重要保障。校内资源主要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身处一线的教师是“金课”建设的主要研究者、图书馆资源为“金课”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及学校的硬件设施,是“金课”建设的推行的基本保障。校外资源主要有优秀的校友资源,不仅在各行业领域可以带来产业资源,还可以在课程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经验指导和物质支持,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推动“金课”建设发展。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各自为政”,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造成校内资源的无力、校外资源的浪费,没有发挥资源的优势作用。高校需要建立校内外资源相结合的联动机制,搭建校内外资源结合的平台,将校友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更好地将课程技术、课程模式与校友资源与校内的课程开发相融合,为“金课”发展建设形成合力,营造强大的建设“金课”的舆论氛围。
(来源:2019年第8期《黑龙江高教研究》)